收出養服務中心
尋親重聚
忠義於94年取得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核發台北市第一張從事國內外收出養服務許可證,開辦附設收出養服務中心。因應法規修訂,於101、104年11月向內政部申請核發兒童及少年收出養媒合服務許可證書。
跨越隔閡 為愛重聚-淺談被收養孩童尋親重聚
「我是誰? 台灣在哪裡? 我的生母、生父長什麼樣子?為什麼出養我? 原生家庭過得如何? 照顧過我的人會想起我嗎? …」被收養的孩子們長大之後,每每會在心中獨自猜想著這些關於原生家庭、出養原因的疑問。
忠義基金會 收出養服務中心服務12個年頭以來,已經為五百多位失依孩童重新尋得永遠的「家」。然而,隨著孩子們年齡的成長,尤其是到了孩子們進入12-18歲的青春期之際,因著個體發展而有建立與追尋自我的心理需求,收養家庭依據有限資料所提供的身世資訊,逐漸無法滿足孩子們對身世的好奇。另外,國內/國外對收出養的觀念逐漸開放與成熟,身世告知不再像從前那般,是個令人難以啟齒、避諱而不談的話題,反而,收養家庭為了陪伴被收養的孩子成長,使其能逐步學習認識、接納自身的生命故事,主動得為孩子做準備,並且展開尋親之路。
根據忠義收出養服務中心的服務統計顯示,中心接獲國際收養父母、被收養童提出尋親協助的請求逐年增加,反映出被收養的孩子們了解身世的需求,以及尋親的渴望。
收出養服務中心在收養父母的支持之下,陪伴被收養童進行尋親、與從前的照顧者重聚的旅程。每一個被收養童都擁有自己獨有的出養原因、安置歷程,以及收養後的成長環境,種種的變因影響尋親的孩子們是否能夠成功跨越時間、時區、國界、語言、文化的隔閡,尋得自己的生父、生母、其他重要他人。即使找到了重要他人,上述複雜、影響深遠的收出養議題,使得尋親過程時而讓人驚喜萬分、熱淚盈眶,時而卻也讓人心中百轉千迴。舉例來說,一般大眾可能難以想像,一個因為原生家庭失去保障、照顧孩童功能,而自幼被收養的孩子,長大後對生母的記憶微薄,如何應對再次與生母會面、分享彼此生活,甚至共同談論起當年出養的無奈,以及分離的失落。為滿足被收養孩子們的需求,忠義收出養服務中心持續透過多元的專業資源,站在維護孩童最佳利益的角度上,陪伴收出養三方重新開啟對話,並在必要時協尋、介入、提出建議、連結資源,並由專業人員陪同各方重聚會面,藉以支持聯繫過程能夠正向發展,並且安全無虞。
既然尋親重聚對收出養各方的關係人而言,議題複雜且充滿挑戰,為何要安排彼此重聚呢?
琳琳(匿名)七歲時,因為生母逝世、生父失蹤,案家無其他資源扶養,而接受出養安排。收養家庭竭力給予琳琳照顧與關愛,但是被收養童的身分,使得琳琳常常對自己是否被愛、受到保護感到困惑,甚至在進入青春期時出現情緒議題與行為。收養家庭待琳琳15歲積極探索身世的此時,請求忠義收出養服務中心,協助安排琳琳與原生家庭的重聚。再次回到原生家庭時,琳琳興奮不已得對收養父母介紹原生家庭的成員:「Look! We have the same eyes.」(看!我們有同樣的眼睛)、「He’s my cousin. My uncle’s son.」(他是我的表親,是我舅舅的兒子)、「 I remember here!」(我記得這裡!)。這一天,原生家庭的成員都儘可能前來與琳琳及收養家庭會面,他們彼此相擁而泣。琳琳的收養家庭並不擔心琳琳將因此想回到原生家庭,反而為琳琳感到高興,他們說:「我們相信,琳琳長大了,能認識愛她的家人,這對她而言至關重要。」
回到美國之後,當地的社工在後續追蹤報告中評估:「過去幾年,琳琳浮現一些對其家人的回憶。在相關的預備後,收養父母與琳琳和其原生家庭相處了幾天,所有事對琳琳而言都是正向經驗,能夠見到原生家庭讓她感到安慰。琳琳以正面的態度談論此次旅行,知道自己有廣大的延伸家庭,給予她情緒上的力量和安全感。」收養父母也與忠義收出養服務中心分享,琳琳在尋親重聚之後,表示自己與父母因為彼此的坦誠與支持而更親密,她感謝這樣的連結,也感謝重新和原生家庭連結。」
尋親重聚是收出養服務中的後端工作,我們陪伴被收養的孩子們尋親,與從前的照顧者重聚。我們看見孩子們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之中,習得保有希望、相信與感恩的心,也看見收養家庭、原生家庭各自為孩子們跨越種種挑戰的勇氣。重聚,讓我們再次共同見證了愛的可能性。